愚公移山的典故及人生道理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3-12-13 16:23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愚公移山故事原文- X1 J2 E7 h+ E3 Y
' |; r* p& f: A4 f
太行,王屋二山,方七百里,高万仞,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。(现位于,河南省济源市。)  
7 R& c2 N1 s- |( u1 w2 k) z9 c 
6 A+ |% u/ g& S4 l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,面山而居。惩山北之塞,出入之迂也。聚室而谋曰:“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”杂然相许。其妻献疑曰:“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(kuí)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”杂曰:“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”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,叩石垦壤,箕畚(jīběn)运于渤海之尾。邻人京城氏之孀(shuāng)妻有遗男,始龀(chèn),跳往助之。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' C8 J  ], v* ^
  
: V/ Y; {: I4 s9 ~* G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:“甚矣,汝之不惠。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”北山愚公长息曰:“汝心之固,固不可彻,曾不若孀妻弱子。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孙;子子孙孙无穷匮(kuì)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河曲智叟亡以应。   
- O) H+ S+ D3 |' B  i4 _2 ?/ f: E$ \1 V" d& N1 X
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也,告之于帝。帝感其诚,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,一厝朔东,一厝雍南。自此,冀之南,汉之阴,无陇断焉。
4 r  C) J) l) B
& }9 I2 D7 K% r* R; O1 B愚公移山故事译文8 Q/ a' U1 `. r# h8 r/ T  o
% U8 X9 G6 Y; v8 ~
太行、王屋两座大山,四周各七百里,高七八百千丈。本来在冀州的南部、黄河北岸的北边。   
* |0 A+ J; j& V+ q
+ T. ~! X7 B' {  }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,年纪将近九十岁了,面对着山居住。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,进进出出曲折绕远。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:“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,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,到达汉水南岸,好吗?”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。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:“凭你的力量,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,又能把太行、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?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?”大家纷纷说:“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,隐土的北面。”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,凿石挖土,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。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,刚七八岁,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。冬夏换季,才往返一次。 # j+ p5 j  D# Z
  
" ^/ ^- I  C9 d# G) h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:“你真是太不聪明了。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,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,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?”愚公长叹一声说:“你思想顽固,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,连寡妇孤儿都不如。即使我死了,还有儿子在呀;儿子又生孙子,孙子又生儿子;儿子又有儿子,儿子又有孙子;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,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,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?”智叟无言而对。 7 [! u8 V* {/ H
  
% @8 k' v" R) t6 c9 n3 E山神听说了这件事,怕他不停地挖下去,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。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,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。一座放在朔方东部,一座放在雍州南面。从此,冀州的南部,直到汉水的南岸,没有山冈阻隔了。' }6 m8 n1 ?7 y, X" g

/ U( y4 F6 Y; V' ^7 p% p8 G愚公移山故事感悟0 u6 {- |+ k" y

7 p& i- n3 h$ V愚公移山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做事情只要坚持不懈,就能产生超乎想象的结果,所以,我们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。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懦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,把“愚”和“智”作对比告诉人们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,只要有毅力,有恒心,坚持不懈,不怕困难。迎难而上,不退缩地做下去,就有可能成功。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事物发展中还会遇到新的困难和新的机遇(有人帮助移山),遇到困难要尽力克服,遇到机遇紧紧抓住。而所谓的“智者”却只是个见到困难退缩的代表。当然,作为现代人我们还要有一种要造福子孙后代的觉悟。
) x8 l! P% G* W3 Y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